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关于日本人和德国人拥有“匠人精神”的说法,称他们在工业建设方面的责任心和水平堪称一绝,甚至有人开玩笑说,如果你的车坏了,零件需要从德国配货,你完全不用担心,打开后备箱,里面就能找到德国人早先用油纸包好的全新配件。
然而,除了这种玩笑,最广为流传的还是关于“青岛下水道”的谣言。很多人认为青岛的城市排水系统如此高效,完全归功于德国百年前修建的下水道特别完美。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,德国在青岛的下水道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,因此才导致青岛在大雨时城区不容易积水。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2009年《齐鲁晚报》上的一篇文章,作者冬亥(笔名)在文中称赞了德国式下水道设计的先进性。文章提到,当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足以支撑青岛老城区的排涝需求,虽然如今的青岛已经发展成大城市,人口多且复杂,原来的下水道已不再够用,因此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。
展开剩余79%冬亥也指出,尽管德国的设计理念先进,但所有的施工工作都是中国人完成的,可以说,青岛的下水道工程还是“中国制造”。尽管这篇文章本身保持了一定的客观性,但其对德式下水道的推崇,随后却引发了更为夸张的言论和谣言。
一些媒体和公众人物开始不断强化这种说法,甚至把青岛的下水道推崇为无可匹敌的“德式传奇”,而每当国内出现水涝问题时,他们便指责国产下水道质量差,甚至对受灾者开玩笑。台湾电影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中就曾有一段台词,讲到台湾的学校教官提到,台湾不像青岛,那里德国人修建的建筑特别好,尤其是下水道,排水系统无论下多大雨,水都不会在地面上停留。这段台词经过艺术加工后被广泛引用,进一步加深了“德国下水道”的神话。
接着,2010年5月,另一篇文章《福寿沟、紫禁城、青岛老城讲述了:老城不怕淹的故事》又将“德国油包纸”这一元素加入到青岛下水道的故事中。文章称,当青岛的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时,青岛方面向德国求助,德国迅速回应并告诉他们,附近有配件储存仓库。当工作人员按照指引找到仓库时,发现所需的配件完好无损,且用油布包裹着,保持得像新的一样。
然而,仔细想想,这个故事根本不可信。下水道的配件经过百年都能保持如此完好,实在不符合实际情况。更可能的解释是,在当年德国修建下水道时,他们为防意外储备了一些备用配件。而“油包纸”仅仅是这些历史遗留物的一部分,至于“光洁如新”的说法,也无从考证。
尽管多次有报道和专家辟谣,指出这些关于“青岛下水道”和“德国油包纸”的谣言完全不真实,许多人依然信以为真,甚至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依旧宣扬这些未经证实的说法。事实上,虽然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时期确实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,但德国建造的下水道并没有那么神奇。青岛的排水系统并没有完全依赖于德国的工程,它之所以能有效排涝,还与青岛的独特地理条件和相对温和的气候密切相关。青岛三面环海,市区多山,这样的地形天然有利于水流排出。
2013年,人民网和城市信报对此进行了澄清,指出德国当时建造的排水系统不过是青岛城区的一个小部分,长度不到3公里,仅仅为德方的区域服务,并没有为整个青岛提供排水支持。青岛的排水系统后来大多是由中国自行建设和改造的。
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可以发现,虽然德国确实在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出了一定贡献,但其所建下水道远不足以支撑整个青岛的排水需求。德国的贡献只是青岛排水系统的一部分,而非决定性的因素。
此外,关于“德国油包纸”传言的其他例子,如兰州黄河铁桥的故事,也在民间流传已久,讲述了德国建筑公司在桥梁建成后仍然提供配件和维护的故事。但这些故事也并不准确。事实上,兰州铁桥的维护和加固工作一直由中国进行,德国方面并未提供所谓的“售后服务”。兰州大桥经历了多次修复和加固,直到今天仍在使用。
总结来看,虽然德国在百年前的工业设计上确实有着先进的理念,但现在的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超越了许多国家。我们应当客观看待他国的优点,学习借鉴,但同时也应自信地正视自身的成就。面对这些长期流传的谣言,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,澄清事实,避免被误导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