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亚太地区的军事格局正在悄然改变。美国长期依赖的核威慑战略,在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防实力面前,正面临新的挑战与调整。
根据美国国防部2025年度报告,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已突破600枚实战核弹头,按照当前发展速度,2030年或将突破千枚大关。这一数字的增长让美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。特别是在南海和台海地区,中国构建的反介入/区域拒止体系,正在削弱美国传统的军事优势。
为应对这一局面,美国开始将目光转向低当量核武器。这种战术核弹的爆炸当量通常在几千吨TNT左右,远低于百万吨级的战略核武器。其设计理念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,但在2018年《核态势评估》报告中得到明确发展。该报告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对手,认为需要专门开发低当量潜射导弹和巡航导弹,以应对中国沿海的导弹防御体系和地下军事设施。
展开剩余78%在具体装备方面,B61-12型核炸弹成为美军新一代战术核武器的代表。这款2019年服役的精确制导核弹,最小当量可调至300吨,采用GPS制导系统,命中误差不超过20米。与传统自由落体核弹不同,B61-12配备可调尾翼,能在空中滑翔修正轨迹。更令人关注的是其钻地型号,可穿透数十米厚的岩层后引爆。2023年,美军又启动了B61-13的研发项目,旨在进一步提升对亚太地区坚固目标的打击能力。
与此同时,美国海军也在推进W76-2低当量核弹头的部署。这款基于三叉戟II D5导弹改造的战术核弹头,当量约5000吨。自2020年起,搭载该弹头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开始频繁出现在西太平洋海域。到2025年,已有约50枚W76-2完成实战部署。
然而,这些看似精密的战术核武器,在面对中国完善的防御体系时可能收效有限。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系统化建设地下防护工程。以火箭军导弹洞库为例,其防护标准达到惊人的3150千克/平方厘米。空军基地多采用山体坑道设计,单个机库可容纳整个飞行团级单位。即便遭受3000吨当量的核打击,这些设施也仅会受到有限损伤,跑道等关键设施数小时内即可修复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反潜网络和防空体系。美国核潜艇在东海、黄海的活动受到严密监控,而F-35等隐身战机在中国S-400防空系统面前也难以全身而退。与此同时,中国094型核潜艇数量已增至12艘,搭载的巨浪-3导弹具备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,形成了可靠的海基核威慑力量。
美国推动低当量核武计划的背后,反映的是常规军力优势的减弱。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显示,中国海军舰艇总数已超越美国。在第二岛链内,中国的导弹火力覆盖让美国航母编队难以靠近。在这种情况下,低当量核武器被视为弥补常规力量不足的捷径。
但这一战略存在严重误判。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,但同时也明确表示将对任何核攻击实施坚决反击。随着东风-41等新型战略导弹的部署,中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打击精度都在持续提升。美国设想的有限核战争场景,很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升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内部对低当量核武器的使用也存在分歧。2025年的自由边缘演习中,美军虽然模拟了对华封锁场景,却刻意回避了核选项。这反映出美国在亚太盟友基地部署战术核武器面临的政治敏感性。
从战略层面看,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的努力,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其在常规军事领域的力不从心。而中国在保持战略克制的同时,持续提升国防实力的做法,或许才是最有效的安全保障。在核威慑这个危险的博弈中,克制与理性往往比任何武器都更具威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